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久久,精品国产高清自在线一区二区三区,98久久久精品综合88久久,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

河北誠譽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專業生產脫硝噴槍、氨水噴槍、尿素噴槍
煙氣脫硝
您的當前位置:首頁 > 新聞資訊 > 煙氣脫硝
內江2022污染防治良方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,氮氧化物污染治理提升,低效脫氮設施排查整治,推進企業超低排放改造。
作者:  來源: http://m.hmgnx.com/yqtx/n3008.html   發布時間:2022-02-22

又有好消息傳出:2022年1月,內江城區PM2.5平均濃度為61.4微克每立方米,同比2021年同期下降14.8%;優良天數21天,同比上升12.9%。

盡管取得一定成績,但內江市大氣污染防治存在環境空氣質量反彈、結構矛盾依然突出等問題。那么,2022年大氣污染防治的文章該如何做?

“將按照生態內江建設的總體要求部署,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抓手,以精準治污、科學治污、依法治污為工作方針,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、臭氧污染防治、柴油貨車污染治理三個標志性戰役為工作重點,推動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。”這是記者近日從市生態環境局了解到的防治“良方”。

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戰

為積極應對重污染天氣,2021年,內江組織開展了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和應急減排清單修訂工作,全市納入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的重點行業工業源共313個,工地揚塵源共181個。

同時,啟動重污染天氣應急預警5次,積極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。實行部分路段單雙號限行、公交免費乘坐等超常規措施,強化大氣污染擴散氣象條件分析和人影作業,圓滿完成12月31日前不出現污染天氣和城市空氣質量持續達標兩個目標任務。

今年,內江明確將完成全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,及時啟動2022年應急減排清單修訂工作,按照“應納盡納”原則,進一步擴大工業源應急減排清單覆蓋面,確保同一區域、同一行業、同等績效水平企業減排措施相對一致。

按照“可操作、可監測、可核查”要求規范制定“一廠一策”實施方案。鼓勵支持基礎條件好的企業提高績效等級,打造一批綠色標桿企業。

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期間監管力度,加密執法檢查頻次,違法情節嚴重的,依法嚴厲查處,典型案例公開曝光;對拒不執行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的工業企業依法采取查封、扣押等強制手段。加大交通疏導力度,優化交通線路,降低核心區域范圍內汽車怠速停留時間。

細心的市民發現了虎年春節的不一樣:全域禁燃禁放煙花爆竹,讓內江城市變得“靜悄悄”,也讓人們擺脫了嗆人的“煙霧繚繞”。

全域禁燃禁放,是切實改善空氣質量、優化生態環境、保障人體健康的必要舉措,在內江尚屬首次。在這個問題上,曾經“吃過虧”的內江決定,將持續實施煙花爆竹全域禁燃禁放,全力消除污染,留住藍天白云。

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堅戰

臭氧通常存在于距離地面30公里左右的高層大氣中,它能有效阻擋紫外線,保護人類健康。近年來,臭氧污染作為環境污染之一,越來越受關注。

市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透露,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,今年內江市將以5-9月為重點時段,大力推進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。實施低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材料替代,重點對石化、化工、工業涂裝、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實施源頭替代,開展含揮發性有機物原輔材料達標情況聯合檢查。

啟動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治理達標行動,開展簡易低效揮發性有機物治理設施清理整頓,強化無組織排放整治和非正常工礦廢氣排放管控,推進涉揮發性有機物園區和企業集群整治,推進油品揮發性有機物綜合管控。

同時,啟動氮氧化物污染治理提升行動,實施低效脫氮設施排查整治,加快推進成渝釩鈦科技有限公司超低排放改造。

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

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,是黨中央確定的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標志性重大戰役之一。

為強化移動源污染整治,2021年內江制定專項整治行動方案,持續加大柴油貨車與非道路移動機械抽檢力度,全年累計抽檢柴油貨車3474輛次,抽檢非道路移動機械756臺。開展“環保汽修集中攻堅專項行動”,2021年底全市汽車維修企業噴烤漆房已完成升級改造共86家,升級改造率達90%。

2022年又如何管住龐大的移動污染源?內江市給出計劃——

實施柴油貨車清潔化行動,加強重型貨車路檢路查,以及集中使用地和停放地的入戶檢查。加快推進機動車新能源化發展,以城市公交、出租車、網約車、公務用車等公共領域用車為重點推進新能源化。

實施非道路移動源綜合治理行動,強化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監管。健全重點企業用車管理制度,督促指導日均使用貨車超過10輛的重點企業,通過安裝門禁和視頻監控系統等方式建立運輸電子臺賬。

開展柴油貨車聯合執法,完善生態環境部門監測取證、公安交管部門實施處罰、交通運輸部門監督維修的聯合監管模式,形成部門聯合執法常態化路檢路查工作機制。

除三大戰役外,內江還將持續強化揚塵污染治理,全力管控面源污染,強化科技支撐,加快構建綠色生產生活方式。